人工植牙

人工植牙自1965年開始有成功骨整合,並可進行咬合功能之後, 植體系統開始蓬勃發展. 目前全世界約有二百多種植體系統, 而人工植體植入後幾乎都有90%以上的成功率.

植體成功率雖高, 而病患個人因素常成植體成功與否的關鍵.

在準備植牙手術之前, 醫師應先行評估病患條件:

(1) 先印製病患的上下顎模型, 這個可以提供醫師靜態的病患咬合狀態, 咬合空間是否足夠? 未來補綴物設計方向? 需要幾支植體? 同時研究模型也成為醫師和病患溝通的良好工具. 除此之外,口內檢查還需包括軟組織檢查和動態咬合檢查, 無牙區角化牙齦是否足夠? 病患的動態咬合形式如何? 有無磨牙等.

(2) 在印製研究模型之後, 醫師可利用此模型作一個診斷用的牙科模版, 目的是用來輔助定位植牙部位的齒槽骨辨識. 目前3D顱顏斷層掃描檢查已是常規性的診斷工具, 除了可以了解手術區域骨崤的寬度和可用高度之外, 最重要的是用來定位重要解剖構造位置, 例如上顎竇位置,下頦神經管位置; 當骨崤寬度不足時.醫師在人工牙根植入前極可能須輔助作骨崤增建術; 而當骨崤可用高度不足時, (例如上顎竇太低,或是下頦神經位置太高), 醫師可能要合併鼻竇抬高術或是骨崤增建術, 以符合人工牙根植入的需求.

(3) 在執行人工牙根植入時, 醫師可利用定位用的手術模版來輔助植牙位置確定. 手術中若發現病患骨密度太鬆或太硬, 則須改變植體窩洞準備方式, 例如手機轉速調慢或調快/或改用擠壓方式準備植體窩洞, 目的都是希望可以達到植體一級穩定度. 病患的骨崤太硬或太鬆都不利於骨整合成功, 太硬的骨頭可能導致植體植入時溫度太高導致將來骨整合易失敗, 太鬆的骨頭則可能導致無法有植體一級穩定度, 一樣易造成植體失敗.

(4) 骨整合時期在上下顎不同, 上顎骨因為骨質通常較鬆, 可能需要3~4月; 而下顎骨通常較快, 大約2~3月即可完成, 但若在手術中可能有合併作鼻竇抬高術或是骨崤增建術的話,則等待骨整合的時間可能就要延長到4~6月.

(5) 在骨整合完成之後, 醫師會依植體系統不同的需求而可能施行植體二階手術(即植體露出), 之後依咬合空間和補綴物設計需求選擇不同支台齒,接著製作正式補綴物, 至此植牙重建完成.

(6) 植牙基本上照顧方式和自然牙類似, 唯一不同的是人工植牙沒有牙周韌帶, 所以人工植牙在口內使用時是沒有對食物軟硬的認知感覺, 醫師一般為了防範病患在"不知輕重"的情況下, 多利用"輕咬合"的設計來補償這個弱點; 另外要注意的是, 人工植牙和自然牙一樣是放在齒槽骨內, 所以若照顧不佳, 同樣會有牙周病發生. 因此植牙後仍建議每3~6月定期維護檢查.

(文/李珮瑜 醫師)

購物車

登入

登入成功